Hot Topics 娛樂追蹤

Eco-anxiety 世界地球日:一同醫治生病的地球和抱恙的人心  

2022-04-22 (星期五)

圖片來源:BBC

圖片來源:BBC

4 月 22 日是每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望能使大家身體力行保護環境。來到 2022 年,有廣告公司竟表示會在當天「集體請病假」。莫非 4 月 22 日當天會有新一種流行病蔓延,令一大堆人同時生病?

與其這樣胡思亂想,倒不如從頭到腳觀察這早已生病的地球... …

As “Earth Day 2022” is approaching, the creative agency Sid Lee has launched a campaign to “symbolically call in sick” on that day. This is not only an action urging people to cure the Earth which has long gotten sick amidst the climate change, but also a movement to highlight “eco-anxiety”, a little-known mental illness that has thus emerged. So, what exactly is “eco-anxiety”?

Eco-anxiety 世界地球日:一同醫治生病的地球和抱恙的人心

先抬頭望向天空,曾經繁星滿佈,卻因為光污染,星星在都市已不復見;認知中的藍天白雲,遇上混濁的廢氣後,早已然消失,只剩下一片灰濛濛。將目光回歸地平線,以往綠草盎然的土地,被塑膠、電子廢物等覆蓋得失去了原有本色。低下頭來,又會看見因全球暖化,而不斷上升的海平面;在水中央的冰面也越縮越小,從前在上面自由自在覓食的北極熊,隨著冰塊的融解,牠們的居住地已成威脅,更不用說覓食了。環顧四周後,再閉起我們雙眼,也可以感受到空氣中逐年上升的溫度,以及越趨極端的天氣。

圖片來源:psycom.net

圖片來源:psycom.net

地球病了。地球上很多人,也因此都病了。

我們或許已經知道,空氣污染物,以及微塑膠、重金屬等反撲到食物鏈的有毒廢物,正危害著每個人的健康;臭氧層因大量人為氣體排放而破洞後,使紫外線穿透,增加患上皮膚癌的風險……然而,大家又有否想過,地球生病除了對人類身體有所影響以外,原來與我們的心理健康也不無關係?

受到近年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及生態災難的影響,越來越多人開始對未來產生壓力、焦慮、抑鬱等情況。這種「對環境毀滅的長期性恐懼」,在 2017 年被美國心理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首次明確定義為「生態焦慮症」(eco-anxiety)。無論是直接遭受極端天氣造成的災害,或是間接感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生態焦慮症」患者皆會因此感受到精神創傷。

英國廣播公司 (BBC) 曾訪問三位有「生態焦慮症」的青年。三位受訪者均因氣候變化及生態災難而產生各種負面情緒。 當中有人已經失去對未來的希望,以致不敢把下一代帶到那不值得生存的未來;有人在目睹其他地方發生的巨大生態災難,感到內疚且無能為力;有人亦會因為他人漠不關心地球將要被毀滅,因而感到無助及憤怒。

負責訪問的心理學家更形容,這是一種「攸關生存的恐懼」:「這並非那種擔心『我的身體如何』或是『我夠受歡迎嗎』的問題。這是一種對我們生存的恐懼。」

對於「生態焦慮症」的現象,縱然醫學界尚未有廣泛調查數據表明其影響範圍,但世界各地相關的支援組織,已如雨後春荀般湧現,或許已能說明「生態焦慮症」的迫切性了。不過,「生態焦慮症」至今並未被列入《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 的可診斷疾病之一。

羅馬 La Sapienza 大學環境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Marino Bonaiuto 指出,人們缺乏對「生態焦慮症」的充分定義和分類,使其難以被診斷或治療。本國環境心理學學者 Courtney Howard 也認為,由於社會缺乏對此焦慮症的認識,醫學界未能培訓出重點應對「生態焦慮症」的醫務工作者。

有見及此,著名歐美廣告公司Sid Lee,便在今年「世界地球日」發起了「地球日請病假行動」(Call In Sick for Earth Day) ,以象徵式請一天病假的奇特方式,希望把「生態焦慮症」帶到大眾視線,並喚醒大眾對環境保護的關注。

著名廣告公司 Sid Lee 向來新奇點子層出不窮,這次為本年地球日特意發起的「地球日請病假行動」也不例外。(圖片來源:earthday.ca)

著名廣告公司 Sid Lee 向來新奇點子層出不窮,這次為本年地球日特意發起的「地球日請病假行動」也不例外。(圖片來源:earthday.ca)

「生態焦慮症」作為一個越趨普遍的現象,只付出一天的關注當然不夠。環保運動人士 Tanja Wessels 坦言,要應對「生態焦慮症」,與其自我沉浸在憂鬱及無助的情緒內,我們更需要投身社區,共同實踐可持續生活,並找尋應對生態變化的方法。英國巴斯大學學者 Caroline Hickman 也認同,這樣做能有效避免讓「生態焦慮症」佔據生活的全部:「當我們作出實際行動,我們就再沒有空間去感到焦慮。」

同時是潛水教練的 Caroline Hickman,亦鼓勵大眾應用潛水的五大原則:靜止 (Stop)、呼吸 (Breathe) 、默想 (Think)、連結 (Connect) 及行動 (Act),以應對「生態焦慮症」。他表示,我們除了需要從內在照顧好自己的內心,也需要集體行動,作為外在解決氣候緊急狀態的方法。他認為單單告訴別人氣候變化有多嚴重,遠不如鼓勵他們去反思氣候變化、及因此形成的負面情緒來得有幫助。

就讓我們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起開始行動,保護瀕危的地球,撫慰焦慮的人心。

相關文章 Related articles:

Earth Day 世界地球日「投資我們的星球」

Earth Day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