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Topics 娛樂追蹤

Colon cancer 大腸息肉會變癌?甚麼人應做內窺鏡檢查?  

2022-11-22 (星期二)

「我最近排便不太順,會不會是大腸癌?」......隨著大腸直腸癌發生率越來越高,相信不少人心裡均曾有這個疑問。然而,若我們平日多留意身體上出現的警號,或許能及早治療並完全痊癒。

There's no sure way to prevent colorectal cancer, but there are things you can do that might help lower your risk, such as doing colon screening every two years. 

Colon cancer 大腸息肉會變癌?甚麼人應做內窺鏡檢查?

根據台灣照護線上的資料顯示,「排便困難」是大腸直腸癌的症狀之一。大腸腫瘤會讓腸道變窄,可能讓患者出現便秘,亦有少數患者會有腹瀉的狀況。因此「排便習慣改變」是察覺大腸直腸癌的重要指標,假如原本一天排便一次變成三天一次,就要注意。 

另外每次排便後,請檢查是否有「血便」的問題。另外也要注意糞便的形狀,若變得細細的,便得留意。

Colon cancer 大腸息肉會變癌?甚麼人應做內窺鏡檢查?

有血便是大腸癌還是痔瘡?

有朋友可能會問:痔瘡不也會導致血便嗎?其實大家可從便便的一些特徵來初步辨別:痔瘡所致的血便通常是鮮紅色,鮮血可能沾附在糞便的表面或是分開,狀況輕微的痔瘡可能會在擦拭後在衛生紙上留下些許血漬,嚴重的痔瘡在無排便時也會出血,甚至噴濺在馬桶內;但患有大腸癌的血便則通常是暗紅色,這是因為氧化過的血與糞便混合在一起,有時糞便的表面還會黏有透明的黏液。  

當然,單純利用顏色深淺來作判斷不夠準確。痔瘡除了血便,還可能伴隨其他症狀,如肛門處有異物感、碰觸會疼痛、有搔癢感、感覺有塊狀物要從肛門脫出。

至於大腸癌,如果發現以下症狀,就不能把痔瘡當作唯一診斷,需要進一步檢查: 

1.持續有排便習慣改變超過 2 週以上。

2.糞便形狀變細。

3.出現黏液便。

4.經常腹脹便秘。

5.感覺排便排不乾淨。

6.不明原因導致體重快速減輕。

7.不明原因貧血。

息肉是可能生長於結腸或直腸內的細小增生物,非常普遍,往往毫無症狀,但部份息肉有可能演變成癌。大腸篩檢可以找到大腸內的息肉並即時除去,假如息肉已變癌,及早發現亦能有更多治療選擇及得到更佳效果。

息肉是可能生長於結腸或直腸內的細小增生物,非常普遍,往往毫無症狀,但部份息肉有可能演變成癌。大腸篩檢可以找到大腸內的息肉並即時除去,假如息肉已變癌,及早發現亦能有更多治療選擇及得到更佳效果。

大腸息肉會變大腸癌嗎? 

大腸息肉很常見,分成多種型態,其中較需要留意的是腺瘤,因腺瘤會逐漸長大,幾年後可能會出現病變,演變成癌症。發生病變的時間因人而異,短的約 3 至 5 年,長的可能會超過 10 年。醫生在做大腸鏡檢查時,若看到腺瘤都會盡量將其切除,以免演變成大腸癌。而腺瘤可能會再復發,即使已經切除,還是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來追蹤。 

早期的大腸癌沒有明顯病癥,容易被忽略,錯過了就醫良機,故此它是 BC 省第二致命的癌症,但它同時亦是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簡單如切除非癌性息肉,就可將患結腸癌的機率降低 90% 以上。

早期的大腸癌沒有明顯病癥,容易被忽略,錯過了就醫良機,故此它是 BC 省第二致命的癌症,但它同時亦是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簡單如切除非癌性息肉,就可將患結腸癌的機率降低 90% 以上。

三月是「大腸癌關注月」,據卑詩癌症協會(BC Cancer)調查發現,大腸癌是加國最常確診的癌症之一。由於大腸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有時難以察覺導致耽誤治療,建議 50 歲以上人士應定期接受檢查。

卑詩癌症協會建議,如果你介乎 50 至 74 歲,即使沒有任何症狀,亦無個人或家族患大腸結腸癌的病史,亦應每兩年接受一次糞便免疫化學檢驗(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簡稱 FIT),將糞便送到化驗所檢驗,看看有沒有血和病變的化學反應。

如有反應,或個人有線瘤病史,或家族中有大腸癌病史,包括以下情況,則要進行結腸鏡檢查(又稱大腸內窺鏡檢查,Colonoscopy),並每隔 3 或 5 年再檢查一次: 

• 一名一等親屬(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在 60 歲前患上大腸癌。

• 兩名或以上一等親屬在任何年齡患上大腸癌。 

但無論任何年齡和有無病史,假如發現便血、腹痛、排便習慣改變或體重減輕,請盡快約見家庭醫生。任何獲得家庭醫生推薦的卑詩省民均可免費進行 FIT 或結腸鏡檢查程序。

大腸癌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即使未到建議接受檢查年紀,也最好管制飲食及留意身體狀況,畢竟預防勝於治療。